【疫苗中風】劉澤星稱會確保效益高於風險才讓市民接種 近9成死亡個案屬長者更需疫苗保護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3/07 13:41

最後更新: 2021/03/07 19:15

分享:

分享:

本港近日出現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個案,多名專家出席城市論壇分享己見。(城市論壇fb擷圖)

衞生署昨日(6日)接獲醫管局呈報的另一宗懷疑與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的異常事件報告,涉及一名55歲女士接種科興疫苗後出現中風,入院搶救後不治,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將於明日(8日)開會進行因果關係評估。政府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劉澤星強調,不論是審批疫苗期間,或是開始接種疫苗後,會確保效益一定高於風險才可繼續讓市民接種,又指逾200名死亡個案中,約88%屬65歲或以上人士,反映年長人士感染新冠病毒後肺炎反應、併發症和死亡率都較高,更需要保護,故建議年長人士優先接種。

劉澤星指,據2018年人口統計,每年每1000人有6.8人死亡,即每年有4.8萬人死亡,而每日會有1萬多人接種疫苗,不排除有機會出現死亡個案。他強調,這個數據不是解釋所有事,專家們一定會審視每一宗死亡個案,又指接種疫苗會令免疫系統出現變化,有機會令血管發炎甚至產生閉塞現象,通常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生,一、兩日內發生則相對較快。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指,目前2宗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似乎與接種人士的身體狀況有關,認為政府需要盡快解釋死亡與疫苗接種有沒有關係,而接種者是否知悉疫苗適合身體狀況有很大改善空間。

他指,網上預約接種過程接種者要閱讀大量文字,自己計算過涉及6,100字,但當中有不少文字不需要的,而市民最關注的是自己是否適合接種和安全性,特別是長期病患者。他又提到,政府建議他們有疑問向家庭醫生諮詢的做法有點不切實際。

林志釉提到,部分外國和地區會醫護人員在接種地點主動向接種人士查詢身體狀況,讓市民有合適機會知道疫苗是否安全,香港可以主動一些,政府應給給予更多協助,例如醫護人員當場做身體查詢和給予接種建議。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市民考慮接種疫苗與副作用和安全性有關,故今次事件無疑會令市民接種前感到猶豫,專家委員會早前已指出死亡個案與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仍要調查兩者之間會否有間接關係,例如會否影響免疫反應、血管炎症反應等。

他認為,政府在發放資訊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是列表方式列出不同慢性疾病的可控制情況,例如糖尿病的糖化血紅素指標、血壓指數等,又或者未接種疫苗前看醫生了解何為穩定情況。他又指,疫苗與中風或冠心病沒有直接關係,惟接種疫苗後會出現免疫反應,若反應強烈有機會導致心血管炎症反應,由於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關係密切,心血管病亦會影響血管慢性發炎,要等專家了解會否涉及間接原因加速血管發炎。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指,對於短期內會有市民對接種疫苗感到猶豫或取消預約表示理解,又指去年12月南韓出現流感疫苗死亡個案,最終事件醞釀數個月後發現沒有關係,故異常事件報告要透明開放,不論與疫苗相關與否,亦應公布個案。

他又指,醫生建議市民接種哪一款疫苗,會視乎市民身體情況而定,難以因應慢性疾病種類而決定,由熟悉的醫生作出評估是最佳的選擇,但仍希望政府會補充資料,建議醫生如何給予市民意見。他又指,一般會建議有急病、發燒或身體狀況不佳的人士延後接種,但強調注射疫苗是希望免疫系統作出反應,從而提升對抗病原體的能力,所以接種疫苗時要身體狀態良好,否則效益不好。

TOPick登陸MeWe啦:https://mewe.com/p/topick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責任編輯:陳子謙